二十.三 以色列、菲律賓、和巴勒斯坦,如何建國?

 

亡國兩千年的以色列(1898-1948)、美國屬地菲律賓(1898-1946)、和先是英國託管,美國占領(1920-1948),後是以色列(1967)軍事占領地,巴勒斯坦(1964-2024),他們是如何建立自己主權獨立的國家?他們在建國路上十分艱辛的經驗和精神,可歌可泣,值得台灣同胞研究、參考、檢討: 以色列建國耗時五十年,菲律賓建國耗時48年,巴勒斯坦建國耗時六十年;台灣建國快要超過八十年了!還八字少了一撇?

23.3.1 以色列
1896年,法國發生德瑞福事件(Dreyfus Affairs), 猶太人明顯受到歐洲人嚴重的歧視。本就幻想猶太建國的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左(Theodor Herzl)發起錫安主義運動(Zionist Movement),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世界各地猶太人回歸故土(Eretz Yisrael, the land of Israel),恢複猶太民族的國家主權(Jewish sovereignty)和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赫左的主張竟被錫安國會(Zionist Congress)否決。幸而英國政府則對赫左的觀點感到興趣。赫左繼續努力,「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機構相應成立,鼓勵並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大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但是,赫左在與英國談判過程中,為取得共識而在條件上略作讓步時,竟受到同志惡意中傷,為猶太建國窮到餓死三個小孩的赫左,竟抑鬱早逝 (1868.5-1914.7)。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Jewish national home),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政府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19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分治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內格夫沙漠(Negev)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領土。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里昂接受了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不接受。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大衛•本-古里昂宣布以色列建國。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23.3.2 菲律賓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國打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政府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購買菲律賓主權,美國統治時期開始。菲律賓人最初認為他們與美國的關係是兩個國家共同與西班牙戰鬥。然後之後,美國與菲律賓起義者保持了距離。美國並沒有履行支持菲律賓獨立 由於非常明顯美國人仍然待在島上,雙方關係惡化,緊張局勢升級。在1899年2月4日馬尼拉市郊聖胡安,兩名美國士兵殺害三名菲律賓士兵之後,雙方發生對抗。 這個事件導致了美菲戰爭爆發,這場戰爭遠比美西戰爭消耗金錢以及戰士生命。1935年建立菲律賓自治體(Philippines Autonomy),曼努埃爾•奎松(Manuel Quezon)成為第一任總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大日本帝國占領(奎松則在美國成立流亡政府)。曼努爾•奎松(Manuel Luis Quezon Molina,1878—1944)是美治時期菲律賓出名的領袖,菲律賓第一屆民選總統,深受人民支持,被譽為「菲律賓國父」。他早年參加過獨立戰爭和美菲戰爭。曾任塔亞巴斯省(Tayabas)省長、菲律賓派往美國國會的常駐專員和參議院議長。1934年,美國承認菲律賓「自治」,次年他當選總統,1941年連任。次年(1942年)日本侵占菲律賓時,流亡澳大利亞,後至美國組織流亡政府。在1945年2月馬尼拉市光復前半年已去世,葬於奎松紀念園。其名言為:「我寧願讓一個政府由菲律賓人像地獄一樣管理,也不願要一個由美國人像天堂一樣管理的政府」。
23.3.3 18 巴勒斯坦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
1964巴勒斯坦人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PLO, Palestine Liberalization Organization)。展開對以色屯墾區進行騷擾性質的武力革命行動。
1984年8月美國總統Jimmy Carter 召集以、巴雙方代表,在大衛營簽訂大衛營協定 (David Camp Accord)。 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以西,建立軍事占領地區的自治政府。 9月,共有十個阿拉伯國家聯名推薦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員狀態國家 (nonmember observer status state)。
1988年11月15日,接受蘇聯建議長駐蘇聯代表的、主張透過談判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Mahmoud Abbas,在北非的阿爾及爾召開巴勒斯坦國民議會 (Palestine National Assembly),發表Algiers Declaration (1988)宣布要成立Palestinian Authority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月底送Algiers Declaration (1988)到聯合國秘書處。隔年1989年3月,即獲得聯合國80個會員國的支持 。
1991年,就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之後,當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召開了一次被稱作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之後,突破性發展發生了。在主辦國挪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舉行了一系列的秘密會談。會後,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總理拉賓、還有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草坪上簽署了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對於他們的努力,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交部長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被授以199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政治實體,成為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員國。
2013年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星期一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John Kerry共進晚餐,重啟以巴和談。這是以巴和談中斷叄年以來雙方代表首次重歸談判桌。
2016年9月24日,聯合國為巴勒斯坦升起她的國旗。因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被升格為聯合國正會員觀察員國(member observer status state)。
2024年5月10日,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緊急特別會議以143票贊成、9票反對、25票棄權通過決議,認為巴勒斯坦國符合《聯合國憲章》 第四條規定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應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決議建議安理會重新「從有利角度」審議巴勒斯坦以會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的申請,還賦予巴勒斯坦從2024年9月大會第79屆會議開幕以後、參加聯合國會議時的一系列權利和特權,包括其坐席安排和在發言名單上的順序。

二十.四 老兵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


作者簡介
附錄: 我的父親
我的母親
我的兄弟姊妹